吴军乘胜追击,如狂风般席卷而来,直逼越都会稽。越王勾践率领着残余的五千部众,被围困在了会稽山上。
勾践望着山下密密麻麻的吴军,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知道,为了越国的百姓,为了保留一线生机,他必须放下尊严,请求投降。
吴军中,大臣伍员极力劝阻夫差,他高声说道:“大王,今不灭越,后必悔之!越国乃心腹大患,若此时放过他们,日后必成大患!”
然而,夫差望着北方,心中想着的是早日北上中原,称霸诸侯。他认为越王勾践已经穷途末路,留下他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最终,夫差没有采纳伍子胥的建议,而是接受了越王勾践入吴为质的条件,许降撤兵。勾践夫妇无奈入吴为奴,为吴王“驾车养马”。
在吴国的日子里,勾践夫妇受尽屈辱。勾践每日小心谨慎,尽心尽力地侍奉吴王夫差,夫差出行,他在车前牵马;夫差归来,他跪地相迎。勾践夫人则洒扫庭除,洗衣做饭,做着最下等的活计。然而,他们心中燃烧着复国的熊熊烈火,这一切的忍辱负重,只为了赢得夫差的信任,寻得一线生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终于,在华夏历2206年,勾践夫妇获释回国。望着越国满目疮痍的土地,勾践痛心疾首,他在宗庙前立下誓言:“若不兴越灭吴,誓不为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勾践与谋臣文种、范蠡精心谋划,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
在内政上,勾践大力发展生产。他亲自下田劳作,鼓励百姓耕种,减免赋税,使得农田里一片繁荣景象。同时,他奖励生育,凡生育子女者,皆有赏赐。一时间,越国民众多生多育,人口逐渐增长,兵源也日益充裕。勾践还尊重人才,广纳贤士,凡有一技之长者,皆委以重任。一时间,越国人才济济,人心凝聚,国家团结如一人。
在军事上,勾践实行精兵政策。他挑选精壮之士,加强训练。每日晨曦微露,便能听到校场上士兵们的喊杀声。然而,最初的战斗中,越国的军队在武器装备上吃了大亏。吴国的弩箭犀利,战车、战船配备精良,让越军屡屡受挫。
勾践深知,要想战胜吴国,必须提升越军的武器和战斗技术。于是,他四处寻访能人。终于,他聘请到了精于弓弩射法的陈音。陈音来到越军营地,只见他身背强弩,英姿飒爽。勾践亲自迎接,陈音深受感动,决心将毕生所学传授给越军。
陈音教授越军使用弩的技巧,从瞄准的精确到连续发射的速度,再到弩力与箭重的最佳比例,他都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在他的指导下,越军士兵们日夜苦练,逐渐掌握了用弩的精髓,“军士皆能用弓弩之巧”,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
同时,勾践还聘请了善于“剑戟之术”的越女。越女身形矫健,剑法高超。她教授士兵们“手战”格斗技术,一招一式,皆蕴含着致命的威力。在越女的训练下,越军的近战能力大大提升,“一人当百,百人当万”不再是一句空话。
然而,越地民风虽“悦兵敢死”,但惯于各自为战,缺乏纪律性。勾践深知,这样的军队在战场上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于是,他颁布严格的军法,强调纪律性。规定服从指挥者有赏,违犯者“身斩,妻子鬻”。
一次演练中,一名将领自恃勇猛,不听号令,擅自冲锋。勾践毫不留情,当场将其斩首示众,并将其妻儿罚为奴隶。全军将士为之震撼,从此,越军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在统一号令下如同一人,整体作战能力大幅提升。
勾践,这位越国的君主,在经历了战败的耻辱后,卧薪尝胆,决心重振越国。他深知在军事力量尚未强大之时,外交策略至关重要。面对“吴王兵加于齐晋,而怨结于楚”的局势,勾践毅然采用了“亲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