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帝舜姚重华(5 / 6)

烘炉记 一棹碧涛 3811 字 5个月前

弃走遍田间地头,指导百姓农耕之术,推广新的种植方法,田野里的庄稼日益繁茂,百姓们丰收的喜悦传遍了每一个角落。

契开办学校,讲学授课,走街串巷宣扬道德规范,社会风气日渐醇厚,邻里和睦,尊老爱幼之风盛行。

皋陶执法公正,恶徒闻风丧胆,好人得以安宁,天下犯罪之事逐渐减少。

垂监督着工匠们精心打造,各类工具越发精巧,工艺水平不断提升,为百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益守护着山林,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山林中的物产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民生所需。

伯夷精心设计礼仪规程,每逢重大典礼,场面庄重而有序,展现出国家的威严和繁荣。

夔创作了众多优美的乐曲,在民间传颂,孩子们在音乐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龙勤勉地传递政令,收集民情民意,让重华能及时了解民间疾苦,政令的推行也更加顺畅。

三年转瞬即逝,到了考察政绩之时。重华亲自巡查各地,所见所闻令他倍感欣慰。田野丰收,百姓安康,礼仪规范,百工兴盛……各项工作都有了崭新的面貌。

在重华的英明领导和群臣的努力下,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黄帝历 510 年,天下洪水泛滥,滔滔巨浪如猛兽般席卷大地,所到之处,房屋倒塌,农田尽毁,百姓流离失所,九死一生。

重华站在高处,望着那一片汪洋,痛心疾首,忧思如焚。他发誓一定要找到能治水之人,拯救天下苍生。

在这片灾难中,有一个叫禹的青年,他所在的部落虽也遭受水患,但死亡人数却极少。这个消息传到了重华的耳中,引起了他的注意。

重华派人寻来禹,只见这青年身材魁梧,目光坚定,浑身散发着一股不屈的力量。重华认定禹是一个有能力治水的人,于是把禹找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禹,如今洪水肆虐,百姓苦不堪言。我命你为水正,负责治理这滔天洪水,你可有信心?”

禹单膝跪地,拱手道:“承蒙帝君信任,禹定当竭尽全力,不负使命!”

禹领命后,即刻踏上了治水之路。他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族人,沿着水流勘察地形,研究水势。为了摸清洪水的规律,他风餐露宿,日夜不休。

治水的过程充满了艰辛。汹涌的洪水一次次冲垮了他们辛苦筑起的堤坝,但是禹从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断改进治水的方法。

岁月匆匆,禹治水已经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其间,他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听到屋内妻儿的欢声笑语,他多想进去抱抱许久未见的孩子,安慰一下日夜操劳的妻子。但一想到那仍在洪水中受苦的百姓,他便狠狠心,扭头继续踏上治水的征程。

在禹的不懈努力下,他发现治水不能一味地堵,而应因势利导,疏通河道,让洪水有处可去。于是他带领众人挖河开渠,引洪水流入大海。

终于,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战,洪水渐渐退去,江河复归平静,曾经被淹没的土地重新露出,人们又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

天下大定,百姓欢呼雀跃,对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重华亲自表彰禹的功绩,禹之名传颂天下。

在黄帝历 541 年,重华决定南巡,以察民间疾苦,巩固统治。他带着一众随从,离开了都城,踏上了这充满未知的旅程。

重华的马车在崎岖的道路上缓慢前行,一路风尘仆仆。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途中悄然降临。重华年迈的身体终究难以承受路途的艰辛,黄帝历542年,在一个寂静的夜晚,他崩于途中,享年92岁。消息传开,犹如晴天霹雳,令整个队伍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远在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