崞县之师应之;代东有寇,则繁畤之师应之。比接战,则郡兵集矣。”
辽军到达崞县,被繁畤县前来应援的宋军牵制,继而厢兵群集,辽军见占不到任何便宜,不敢恋战,引兵退去。
辽军在西线的主要作用是牵制和防守,就像蹴鞠比赛中的后卫和守门员,防止山西兵马攻打云州、朔州、偷袭南京,只要能敲山震虎,阻止宋军偷袭,作用就达到了,让东线的主力大军放开手脚攻城略地,无后顾之忧。辽军西线的主帅,史书上没有记载。
仓啷啷拔出宝剑,哗啦啦马踏连营。西北边境有精于边事、足智多谋的张齐贤守御,没有给辽军任何可乘之机。
太祖赵匡胤当年慧眼识才,认为张齐贤有宰相之能,如今看来,这位山东大汉果真是有济世安邦之才,绝对不是盖的。
再说辽军东线战场,十一月六日,辽军围攻长城口,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督战。根据太宗赵光义的坚壁清野、各自为战策略,长城口的守军是不会等来援军的。
然而事实上却不然,辽军攻下涿州,围攻长城口,在定州的保顺军节度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继隆毅然违抗皇命,与大将荆嗣领兵北上增援。一万兵马如何敌得过耶律休哥的八万铁骑,李继隆退保北平寨。
战又战不过,打又打不赢,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长城口守军只能趁机逃遁。耶律斜轸亲自进行劝降,宋军坚决不降。辽圣宗与韩德让率军截击,将其“杀获殆尽”,俘虏被分隶于燕军序列。
辽军十几万大军,以泰山压顶、摧枯拉朽之势,所到之处,残垣断壁,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片甲不留,寸草不生。
辽军马不停蹄,十一月八日,包围满城。劝降未果,三日后,城被攻克,宋军开北门逃遁,辽圣宗遣使劝降,宋军守将率领部众投降。
辽军深入冀中腹地,再次与李继隆所部宋军遭遇,双方互有伤亡,宋军也斩获不少,最后依照太宗指令,李继隆率军退保唐河。
十五日,辽军攻下祁州,纵兵大肆抢掠。
由于宋太宗的瞎指挥,大宋军民正遭受着从未有过的凌辱和摧残。如果放在太祖朝,赵匡胤一根铁棒打下南北四百州,辽军打死也不敢如此放肆。
这里我们要说个题外话,从军服装备上,辽军穿的是里面带毛的皮袄皮裤,宋军兵将穿的全是纸衣,就是说他们衬在铠甲里面的不是棉衣,而是一种质地较厚的槠皮纸缝制成的“纸裘”,御寒效果极差。君子馆之战时,衣衫单薄的宋军将士就是因为天气寒冷,冻得身体僵硬,拉不开弓弩。在那时,有钱人或者官家,用狐、犬、羊、鹿、貂、兔等的皮毛作冬装,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有钱人穿的是“裘皮大衣”,士兵和百姓都是“纸衣”,冬天冻死人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此次辽军南征,《辽史》载,“命赐降者衣带,使隶燕京。辛亥,西路又送降卒二百馀人,给寒者裘衣。”可以想象,辽军劝降的方式就是:“宋军弟兄们,降了吧,降了就有裘皮大衣和牛肉白面馒头……。”
连日内,辽军又攻破新乐、狼山砦。宋军损兵失地,辽军一路所向披靡,抵达冀中平原唐河北岸。
◆唐河之战
唐河发源于山西翠屏山,出太行,入河北,在唐县通天河、三会河、逆流河诸水汇集后,东流经定州、望都,在安新境内汇入白洋淀。
辽军攻下祁州、新乐,定州跟中原的交通,已经被辽军切断,定州俨然成了一座孤城,镇州也危在旦夕。
辽军到达唐河北岸,都打到家门口了,定州守将面临着两难选择,根据太宗的诏令,只能坚壁清野,不能出城与敌交战。坚壁清野,肯定挡不住辽军的攻势,但是这是官家的命令,失败了也不会受到多大的责罚,如果主动出击,可能会胜,胜了皆大欢喜,败了自己就是全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