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因为失去了时空定位的哲理,往往只是一些离开树枝的落叶。孔子以编年史的方式表达的政治观念,证明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实行过的,因此更有说服力。
一天,有人在西边狩猎获得了麒麟,孔子听到以后心中一震,说“吾道穷矣。”他感到上苍给了他一个信号,他已经靠近大限了。于是,他那一天在《春秋》上写了四个字“西狩获麟。”《春秋》就此结束。
《春秋》后面的篇章,是他的学生补写的。因此,他自己的“编年史”也结束了。他开始得病,还唱了一首歌“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泰山要倒下来了,梁木要断裂了,哲人要枯萎了。七天以后,他就离开了人世,活了七十三岁。
先秦时期人们的寿命都不长,但奇怪的是,“仁者寿”,智者亦寿,先秦诸子的寿命都很长。墨子活了八九十岁,孟子八十四岁,庄子八十四岁,荀子七十八岁,比起来孔子算少的了。当然,也有不正常死亡的,比如韩非子,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多岁。总的来说,先秦诸子以高寿完成了一座座思想大厦的建造。
司晨
我记得鲁哀公还专门作了诔文悼念孔子,这好像是最早的诔文。中国的事情很奇怪,伟人活着的时候大家都不大看重他,死了之后,才纷纷醒悟那个人好伟大。
余秋雨
这种情况现在还是这样,活着的人总是有“争议”,因此大家只把他看成“争议”一方,不予尊重。等到一死,“争议”结束,立即“伟大”。
孔子生前特别强调周礼当中的丧葬之礼,这一点和道家的区别比较明显。道家觉得人生就是一片浮云,哪儿来哪儿走,哪儿起哪儿止,无所谓。可以消失在流沙荒漠,可以消失在草泽江湖。但对孔子来说,人生不是一朵云、一股气,而是一个的过程,要用隆重的仪式来终结它。
孔子为什么要重视丧葬之礼?在横向上,可以通过丧葬方式来维系生灵之间的互尊;在纵向上,可以通过丧葬方式来护佑家属之间的传代。他的学生因为认真学习了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孔子本人葬仪之隆重,可想而知。
尤其让后世关注的,是学生们的守墓仪式。大家要在墓边守三年,穿衣、吃饭都有特殊规定。墓边还搭建了窝棚,这些学生的家庭也要搬过来陪。来了那么多家庭,亲戚和相关服务人员也随之而来,结果就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
王安安
我到曲阜去,还看到孔庙里收藏了孔子用过的衣服、帽子、琴、书、车,不知是真是假。后来很多皇帝都亲自去曲阜,祭奠孔子,孔子身后真是很受重视,和活着的时候根本没法比。
余秋雨
那是到了汉代以后,孔子不仅是纪念对象,而且成了精神坐标。有许多皇帝亲自来祭孔。最先来的是汉高祖刘邦,后来有东汉的光武帝、明帝、章帝、安帝,我所喜欢的北魏孝文帝也来了。唐高宗、唐玄宗都来过曲阜,后周的太祖、宋真宗,直到清代的几个皇帝,清圣祖、清高宗也部来过。祭孔,已经成为一种国家仪式。
费晟
那些学生为孔子守墓非常真诚,但后世的皇帝祭孔子就显得有点矫情了。孔子的学生为他守墓的时候,孔子依然是一个鲜活的形象,可是当后世把孔子的学说政治化以后,展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冷冰冰的形象。孔子的学说被附上政治含义以后,丧失了它作为一个学说的独立性,被片面和畸形地发展了。
余秋雨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两个孔子一个是我们喜欢的思想家孔子,他的自然生命了结在七十三岁;另外一个是被偶像化了的孔子,他的学说被统治者们引到了另一个侧面。
王安安
这些皇帝确实是利用孔子,把孔子哲学变成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但是我想,也正因为政权的力量,儒家学说才会被普遍接受。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