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跟列子汤问一模一样,属于纯抄袭。
列子汤问,整篇都是经典,充满了原创性,怎么会几乎不差地抄袭山海经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列子先写,当时山海经还没成书,后人看到列子这个故事,加进了山海经呢?
在我看来,没可能。
至少先秦时期,山海经真正的作者,没有这么做。
因为海外北经,那理智不加载丝毫主观的,对同一件事的描述摆在那。绝不是有人看了列子带有主观文字的故事后,会去写出来的东西。
只有看了理智的文字,再去联想复杂的主观故事。
不可能看了复杂的主观故事,写下来了,然后又在另一经写下理智冷静的说辞。
我始终相信,在真正版本的山海经里,那些后世夸父逐日神话中,所描写的种种细节和思想感情,统统不存在!
是后人,把本来不是神话的东西,加以神话了。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丰满了这短短一句话的记载。
而列子这位寓言家,就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他调侃了孔子,调侃了扁鹊,狂黑宋人、杞人,不介意再黑一下夸父的智商。
现今广为流传的,我们所熟知的夸父逐日神话,都源于列子的寓言,源于列子有目的性的,教育人的说法。
而非山海经的真实记载。
山海经的真实记载,只有非常简单的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基本上不用翻译,初中生都看得懂。其中‘逐走’是赛跑的意思,或者说追着跑的意思。邓林就是桃林。
所以不掺杂任何情绪地翻译一下,那就是夸父追着太阳走,太阳落山;口渴了,想要喝水,喝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向北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了。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的文字,山海经的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山海经的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的作者,他是了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的。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夸父。
少了几个字,少了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一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了太阳的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了‘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的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了,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的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了晚上的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了的意思,也就是到了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如果把第一句‘与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饮……也是可以的。
列子一样可以从中联想出哇,夸父进入太阳了,然后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经没那么写,因为山海经从来就没想说夸父进入太阳这种不可能的事。
整个后面的行为,就和太阳没有关系。
与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边走,入日则是到了晚上。
可能有人要说为什么要说‘与日逐走’呢?不直接写往西走呢?
很简单,它包含巨大的信息量。
与日逐走,不光表达了方向,还表达了时间,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没有太阳,怎么逐日?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着太阳走,晚上休息罢了。
这就是非常简单而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