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海经》的一点想法(4 / 8)

蓝白社 魔性沧月 10680 字 2020-07-12

余不敢言也?’

他到底是怎样的立场,怎样的复杂的心态写下这样的话?我不知道。

但至少,司马迁自己都认为,山海经包含了历史,并且是有资格列入史记,至少影响史记内容的东西!否则他提都不用提。

他在写史记时,参考禹本纪,参考山海经,最后决定不敢言。

或许,那违背了他的世界观。

要知道司马迁与董仲舒有一层师徒关系,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就选择了儒家主流的说法。

如果山海经记载的各种传说,与其相悖,他自然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而对另一个‘不敢言’。

司马迁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因为山海经与他要写的史书相关,他是在对自己把五帝本纪那么写,而进行一个解释。

山海经,其未删减版本,或许是另一种历史真相。

……

为了让大家看懂,或许啰嗦了一些。我也没写过论文,见谅。

但我必须要啰嗦这些,因为我对山海经的一切个人理解,都将建立在以上的中心思想下。

我对山海经的所有解读,都将以此‘先入为主’!

今天有限于篇幅,暂时只谈一个故事《夸父逐日》。

该故事最早就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有人说在战国时期才成书,我认为更早一些,至少其中几篇更早。

我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列子也讲了这个故事。

在《列子·汤问》之中的第三篇写了‘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那么山海经是怎么写的呢?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谁引用谁,一目了然。

山海经言辞简略,没有对于夸父心态的描写,没有过分细节的东西。有的只是冷静的文字,且没有任何主观思想的陈述。

相比起来,列子却写了‘夸父不自量力’,写了‘夸父追到了隅谷’,写了‘石膏肉所浸’、‘邓林弥广数千里焉’这种细节。

众所周知,《列子·汤问》是一本成于战国时期的寓言书,偃师献技、愚公移山、扁鹊换心、杞人忧天、孔子见两小儿辩日……都出自其中。

列御寇这个人,特别喜欢将一些看到的东西拿来,改编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做成寓言,传播一些思想感情。

当然,他也写了很多隐蔽的真相,因为他绝对看过完整版山海经,并且和老子一样,读了很多周王宫室的藏书。

关于列子的一些东西,这个篇幅不够,暂且不说。

只是移山、换心还有孔子那个明显都是寓言。

他写的夸父逐日,就是典型的包含思想感情的那种,是他加了主观的。

但是山海经不是,山海经用冷漠的文字,淡淡地陈述了夸父的事。

这里可能有人要说,《山海经·大荒北经》写了‘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同样是山海经,这里却提到了夸父心里的目的性,他想抓太阳。

对比列子的汤问,我可以断言,大荒北经的这句话,是伪作。或者说,是刘歆在整理时,把列子的这个说法,擅自加进了这一经中。

理由有二,第一,重复了。海外北经精简至极,没有主观评论。到了大荒北经,同一件事,出现了‘不量力’、‘欲追日景’这种主观评论。

第二,出现的这种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