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石城,城门紧闭,城头点着大量的火把,借着火光。陈策依稀能看到城头不断走动的巡逻军。
不由心下一沉。看来,石城的县令徐盛果然是善守的名将,很谨慎。即使已经入夜,他手下的士卒也没有放松警惕。与往常一样的加紧戒备。
此时,陈策有点后悔没有带上霹雳车或井阑和超级云梯这些强力的攻城器械,就凭这三千人,想要从正面攻克这个要塞简直是天方夜谭,而就算攻克了这个要塞,付出的代价也是一些诸侯难以承受的。
但陈策的叔父被关在这里,他是必须营救他的
不过陈策心中却不会因此而放弃,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穴地攻城,也就是挖地道。
不过这个地道不是挖到石城的城下,而是挖到石城的水渠。
要知道,石城要塞虽然是建在上,不比平地上的城池容易挖洞,但者却难不倒,常年在山地作战的山越人。
他们比很多人都熟悉山,更懂得山,山上有哪些薄弱环节他们是一清二楚。再加上龙之团谍报营送来的石城的情报让陈策准确掌握了石城从清凉山上引水的水渠的位置。
虽然,徐盛在石城囤积了足够半年用的粮食,他们只带了两个月的粮食,陈策根本耗不起。
而且即使缺粮,石城这千多士卒也能想办法坚持很久。
但如果是缺水那就不一样了,人体一旦缺水,不到三天就会失去战斗力,甚至很多人都会因为极度缺水而导致器官衰竭而死。
想到这里,陈策回过头,看了一眼身边士卒,轻声道“走!”
随着陈策的一声令下,这群士卒开始转向,沿着山路前往水渠所在的地方。
他们这三千人小心翼翼的避开了巡逻的江东军士卒,像暗夜中的精灵悄悄的接近了山上的水渠…
。◆◆◆◆◆◆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少次的大统一王朝和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
既然有战乱,就少不了攻城略地,既然攻城,就少不了要用冲车、云梯与投石车等攻城器具。
其实,古人还有一种攻城中常用的方法,我们在抗日神剧中也经常见到,那就是地道战术。
而在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就有过八次有名的地道战。
第一次,公元198年曹操与张绣的安众之战。曹操军被张绣与刘表的联军围在安众,曹操夜间挖地道,最终通过地道成功撤离。
第二次,公元199年袁绍与公孙瓒的易京之战。袁绍率军攻打公孙瓒,公孙瓒坚守不出。
袁绍围城挖地道,挖到公孙瓒部队的城楼下,后来袁绍军穿过地道攻入城内,公孙瓒被逼引火而死。
第三次,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袁绍军再次采用地道战,想挖到曹军大营内,却被曹军发现。
原来曹军围着大营挖了一圈防御陷阱,袁绍军的地道挖不进来,袁绍地道战术失败,最终曹军大胜。
第四次,公元204年曹操与袁尚的邺城之战。曹军围城,也学着用地道战,但是被袁绍守将审配发现并且破坏,曹军改用水攻,最终大胜。
第五次,公元219年徐晃与关羽的樊城之战。关羽将曹仁围困在樊城,曹操派各路大将来营救,援军通过地道与曹仁取得了联系。
第六次,公元228年诸葛亮与郝昭的陈仓之战。诸葛亮攻打陈仓,命廖化率领三千掘子军夜挖地道,被魏守将郝昭发现,做出防御并化解,蜀军围城二十几日,无法破城,退走。
第七次,公元238年司马懿与公孙渊的襄平之战。公孙渊兵败进入襄平,司马懿帅兵围城,通过地道、云梯等方法一直攻城,公孙渊粮尽而亡。
第八次,公元258年邓艾与姜维的祁山口之战。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