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混乱的市场(1 / 2)

江阳王 牧童骑神牛 3647 字 2020-02-21

没有银子很难办事,哪怕是王爷,也总得给别人一点好处,不然谁为你做事?

人都是最现实的动物,其一自然是解决温饱问题,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又怎么会考虑其他的问题?

有名无实的江阳王,除了江阳府成员以后,便没有人能认得他,更没有人真正把它当一回事。

健忘症绝大多数人都有,好了伤疤忘了疼一直在发生,且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白少阳并没有想过成为什么大名人,更不想和烂人打交道,只想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系统虽好,但毕竟只是一个辅助,凡事还得靠亲力亲为,更何况太过于现代化的东西也并不见得适合这个时代。有些事情真的需要自己去动手。

江阳王的名头虽然说不上响亮,但毕竟还是有身份在的,至少在整个江阳城,可以算的上是极其荣耀的一个人物。

朝廷给的银子不多,不足之处只能靠自己搞创收,搞创收也有很多种方式,做生意自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通过做生意赚钱,也是来钱最快的方法之一。

说到做生意,白少阳非常佩服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范蠡,一个春秋末期的越国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范蠡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审时度势,了解到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范蠡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范蠡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范蠡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范蠡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市场上缺少什么,什么就贵,市场上不缺什么,什么就贱,这是自然规律。

有了一万两银子的本钱,白少阳也觉得心里踏实了许多。

百姓是最廉价的劳动节,雇佣他们为自己做事是最划算不过的事情,特别是乡下那些连土地都没有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