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暮春寻隐论生死(2 / 2)

江阳王 牧童骑神牛 2365 字 2020-05-20

无功而返,崇祯并未觉得失去了帝王的威严,反而加坚定了他爱惜人才,寻才的决心。第一次去寻隐碰壁,并未将次当一回事。

既来之,则安之。

好不容易出来一趟,这些急匆匆的就回去,这不是崇祯的作风。

这北方暮春之景,虽说没有南方那么的有特色,但却也有其独特的韵味。四处走走,看看,倒也能安慰安慰有些孤寂的心灵。

一年之计在于春。

崇祯三年的春天,和往年的春天并没有什么区别。

一切如故,一切如旧。

但此刻,却多了一个对帝国的挂念者。

也不知从何时起,崇祯真正觉得帝国的每一位子民,帝国的一草一木全部融入到了他的感情中去了,且再也无法被割舍。所谓国家,国家,普通百姓只有家,而崇祯没有家,只有国。

一个人的痛苦往往被人看到的只是很表象的一面,他的喜怒哀乐其实代表不了太多东西。

因为人往往是大悲大喜的,正因为大悲大喜,所以才思绪不定。以至于难成大事,因为帝王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每一个决定都是影响很大的。

人在一个环境中呆的久了,不是麻木就是妥协,当然还可以选择奋勇直前。但是可能会面临的代价却是很难估量的,亦或者可能粉身碎骨。

一个孤独的人,不一定会失败,一个孤傲的人将注定不可能成功。

暮春时节,多么好的一个时候。

暮春时节,王羲之在兰亭与众多大咖在一起写下来了气势宏伟的“兰亭序”。

公元352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名流及亲朋共四十一人聚会于兰亭,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

后来王羲之汇集各人的诗文编成集子,并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传说当时王羲之是乘着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有复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兰亭集序以“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转眼间已数百沧桑。

走过一段路,再一次回望过去,几多感慨,几多无奈,又几多沧桑…

帝国进入崇祯三年的暮春,是兴盛还是衰亡?

辽东!陕北!还有满目疮痍的大好河山,何去又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