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恨的是,难民们如此悲惨,仍然有盗贼对他们偷盗、抢劫, 巴桑命令王自强带人驱赶好几起盗贼,但不在他们身边的难民就照顾不上了。 一些逃难的父母,没有办法,只能在大路边,给儿女头上插上草标。 沿途一些财主以极低的价钱,把一些少男少女如同牲口一般买走。 众人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这里不是云州, 他们爱莫能助,只能连连叹气,不忍直视。 几天后,众人进入中州地界,这里没有战火,却发生了饥荒, 好在中阳城是帝都,官府对居民给予了赈灾。 过了中州之后,众人踏入了北州的地界, 这才发现,北州的饥荒更严重,而且官府没有对民众救济,可能是官府也没有余粮。 官道上行走着大量灾民,他们不是去飞云关方向,而是向南走。 众人明白了,鱼伯和庆王开战,部分难民去云州,还有一部分难民过江去江南, 就目前战争来看,江南的风州、叶州、南州等地还没有波及到。 尤其南州,现在由宋良控制,更是没有发生任何动乱。 这天,众人过了北州城,顺着官道一路向南走。 第三天,进入阳东县地界,之所以叫阳东县,是因为它在阳公山的东边。 阳公山位于北州境内,最高峰也只有二百米,山脉连绵大约十几公里,算是一座独山。 山的西边也有一个县,县名就叫阳西县。 到了阳东县,路上同样有很多难民向南走,去江南讨生活。 此时是早春,春寒料峭,天气仍然很冷。 难民们有的穿的衣服很少,鼻子、脸冻得通红,甚至还有赤脚者。 巴桑等人连连叹气,加快赶路,穿过阳东县城,傍晚时分到了吕山镇, 它在交通要道上,比较繁华,是来往江南、江北的必经之路。 众人入住一家客栈,就在大路边,所以客源很好。 客栈伙计见是马帮,热情接待,牵马到后院、安排房间等, 王自强是马锅头,负责和客栈对接,不用他人操心。 巴桑没有进客栈,他看着远处, 距离客栈大约五百米外有三个大棚子,呈品字形排列,很多难民在一个大棚前排队。 他感到好奇,约朱清正一起走过去看看,到了近前,大棚上面悬挂着一个招牌: “吕家粥棚” 巴桑心里暗赞,这位吕姓士绅很不错,给难民们施粥,这是积德行善啊。 走近观看,一个大棚下面摆放着几口大铁锅,锅里面煮着热气腾腾的米粥, 每口锅后面站着两个人,拿着长勺子给难民们分粥。 只是那粥实在是太稀薄了,几乎可以说是米汤。 但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能喝上一口热米汤也是一种难得的温暖和安慰。 难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一起,场面显得有些混乱, 有十几个家丁挎着腰刀站在一旁,维持着秩序,确保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份额。 再看另外两个大棚里,铺满了厚厚的稻草,显然是供难民们晚上休息用的。 朱清正忍不住赞赏,“吕家考虑得挺周到,难民们睡在稻草上,那就暖和多了。” 巴桑点点头,他的注意力被另外一处吸引, 只见一个棚子边缘放了一张桌子,两个人坐在后面,桌子上放着文房四宝。 这两人衣着整洁,至少是大户人家下人,一个细长眼,一个地包天。 有好几个中年人围在桌子边问什么,巴、朱两人好奇,凑过去看。 一个面色蜡黄的中年人小心翼翼问:“女娃今年13岁,多少钱,男娃要吗?” 细长眼面无表情:“女娃一律十两银子,男娃暂时不要。” “我家女娃
第573章 吕家粥棚(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