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往后,功臣、亲戚还有那些对大唐有大功的人,要是去世了,都照这个办,你们弟兄几个要监督相关部门,可得给朕办得妥妥当当的,让他们别跟朕对着干。”
李治心中思索着父皇的话,说道:“父皇如此安排,功臣们肯定会被激励得像打了鸡血,一心扑在国事上。不过儿臣有个小疑问,这陵寝俭约是好事,可怎么能保证后世子孙乖乖听话,不违背父皇的意愿呢?”
李世民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朕会把这诏命昭告天下,让老百姓和大臣们都睁大眼睛盯着。朕平时也会多给子孙们念念经,让他们知道朕的苦心。治儿啊,你们以后可得挑起这担子,别让朕的心血都白费了。”
李治连忙单膝跪地,眼神坚定得像燃烧的火炬:“儿臣定当把父皇的教诲刻在心上,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李世民上前扶起李治,拍了拍他的肩膀,就像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传递过去:“朕信你。如今这大唐的江山,表面看着风平浪静,像个温柔的小绵羊,可实际上还是有不少麻烦事儿。北方边境时不时就有小跳蚤蹦跶,南方的蛮夷也得好好安抚,别让他们炸了毛。朝中大臣们虽说大多忠心耿耿,可也有几个不安分的,像暗地里较着劲的斗鸡。朕希望你能在这些事儿里多学点本事,多长点见识。”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治抬起头,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决心:“儿臣愿像影子一样跟着父皇好好历练,为大唐排忧解难,把那些麻烦事儿都像拍苍蝇一样解决掉。”
李世民本就对李承乾身患重病感到遗憾,也听闻李泰背地里与太子的恩怨。因此,李世民更加有意地想栽培李治,作为备选之人。李世民微笑着点头:“好,朕明天就带你去朝堂上瞅瞅,让你也感受感受那风云变幻的刺激。”
夜晚,李治回到自己的寝宫,坐在榻上,望着那摇曳的烛光,烛光的影子在墙上晃来晃去,就像他此刻纷乱的思绪。他心中暗自思量:“父皇的心思深不见底,这皇陵诏事就像一颗种子,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大唐未来的参天大树。我李治可不能当缩头乌龟,一定要在这迷宫似的朝政里找到出路,把大唐的江山社稷紧紧护在怀里。”
窗外,夜空中繁星闪烁,像是无数双眼睛,在无声地鼓励着这位年轻的皇子,见证着他心中信念的火焰越烧越旺。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太极殿的琉璃瓦上,琉璃瓦反射出的光芒刺得人眼睛都有些睁不开。李治跟在李世民身后,踏入这威严庄重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的大殿。朝堂上,大臣们早已像两排雕像般分班而立,气氛肃穆得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李世民稳稳地坐在龙椅上,目光像探照灯一样缓缓扫过群臣,开启了朝政的讨论。
“启禀陛下,北方边境传来消息,突厥有个部落像被捅了的马蜂窝,有异动,好像打算南下抢点东西。”一位武将满脸焦急地上前奏道。
李世民剑眉微皱,面色凝重,仿佛耳边传来一阵令人心烦意乱的苍蝇嗡嗡之声。他心中暗自思忖:“朕早就猜到突厥那帮家伙不会安分守己,简直就如同那顽皮捣蛋的孩童一般,若是三日不管教,便要上房揭瓦了!”此刻朝堂之上气氛紧张,众大臣皆屏息凝神,等待皇帝发话。
只见长孙无忌步履从容地从队列中走出,脸上带着自信满满的神情,缓缓开口说道:“陛下,依臣之见,不妨先派遣一名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使者前往突厥营地,对其加以威慑恫吓。倘若这些蛮夷胆敢无视我大唐天威,依旧肆意妄为,那么我们便可名正言顺地出兵征讨,将他们杀得丢盔弃甲、屁滚尿流!”说完之后,长孙无忌还不忘向李世民拱手行礼,表示自己所言皆是肺腑之言。
站在一旁的房玄龄听闻此言,不禁连连点头称是,并补充道:“长孙大人此计甚妙,但出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