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村北的李老四家来说,这也是他们村的典型。 年前他们家准备把才十二岁的小闺女,嫁给上阳大队一个已经死过两个婆娘的,已经四十六岁还有仨娃,最大的娃都二十几岁还已经娶了媳妇,都已经有了个三岁小孙女的老鳏夫。 李大有得知这事后立刻去李老四家做工作,这事儿要真让他们成了,不仅是整个红星大队的人脸都得丢尽,李老四家还犯了法,整不好吃花生米都有可能。 新社长来了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可至今都一直在严打,以前看着不起眼的事现在都有可能是大事。 他嘴皮都磨破了,可李老四一家就是觉得他多事儿,甚至是有病,他们觉得他们是在嫁自己生的闺女,这是他们的家事,不归国家管。 去了几次都没效果后,他索性的威胁他们,如果闺女没到十八岁就把她给嫁了一准得吃花生米,这才让李老四一家歇了心思。 再说读书的事,大队里大部分的人到现在都依旧觉得读书无用,不,准确的说,应该是自从知青开始下乡后,大队里就没几个人觉得读书有用。 他和老陈俩顶着压力,硬是年年从大队的总帐上分出一些给孩子们读书,孩子去学校读书不要钱,只要顾好自个吃喝就成,这才让整个大队的娃都能读上书。 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一学期学费要一块二呢,你家娃送了我家没送,这不我家就少挣了一块二。 钱是从大队公中出,这么些年这条路不好走但好歹他和陈老头勉强还能压得住,可如果··· 陈从军几个娃是从他们村小学出去的第一批高中生,地位特殊,意义也不一样。 总共就五个,却四个又重新回头来种地,村民们怎么可能会不多想? 如果陈从军四人的工作不解决,去处不安排得体面些,明年再想从大队公中分出钱来给娃娃们读书可就不容易了。 为这事,李大有几夜都没能安睡,头发一抓一大把,陈老支书肉眼可见的瘦了一圈。 这个时候,林月曦愿意教他们修电器的技术,还只带了一个多月后四个娃儿每个都能独立的修些简单的电器,这让他们俩怎么能不感动?! 感动洗了都。 林月曦想凑个开工热闹的出来散步,半道碰到眼泪湾湾朝她走来的陈老支书差点没直接调走回家。 一开始觉得这老头很像那种刻板的不好相处的人,渐渐熟悉了才知道,啥不好相处哦,这老头不仅是个话唠,还是个特别的感性的话唠。 “林知青出来溜哒啊,准备去哪哈,要不要老头子带你去?” 嘴巴问要不要,人却是走到她身边后转了个方向又面朝来时路方向,已经做好了一块走的准备。 林月曦:“……,好啊,老支书也是准备去地里?” 陈老支书最擅长的就是睁眼说瞎话,声音都个停歇的立刻接话:“这不今天队里开工动土,说关系到一年收成有点夸大,不过咱这边依旧还是很看重这天。” 有些话不能明说,反正你懂我懂大家都懂。 就是讨吉利,说出来了那就是封建迷信。 他们这儿从几千年前就延续下来的传统,一年开工动土的第一天,要挑一个黄道吉日,全村统一行动,这天哪怕是全村最懒的懒汉,也会在地里从早忙到晚,以期收粮时能谷满粮仓。 简单来说,就是今天越勤快的人,收获时收成越好。 林月曦不知道这传统,听出陈老支书的意思,心里便越发想去地里看看。 林月曦通透,陈老支书也是个会拿捏尺度的人,两一老一少一路没见一丝尴尬,闲聊着闲聊着还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主要是林老支书。 出了村子后,话题聊着聊着丝滑的扯到几个高中毕业生身上,林老支书像是在看自家有本事的后辈一样,感激的同时更多的是自豪和欣慰。 “如果不是有
第130话、何必呢(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