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赵扈辄军的侧后方。
桓齮带领着他的军队,沿着漳河一路南下,寻找合适的渡河地点。他们穿越茂密的森林,翻越高耸的山岭,终于找到了漳河的下游。这里河水较浅,水流也相对平缓,正是渡河的绝佳地点。
在夜幕的掩护下,桓齮的军队悄悄地渡过了漳河。他们如同幽灵般穿梭于黑夜之中,避开了赵国的哨兵。过河后,他们迅速向赵扈辄军的侧后方挺进。
与此同时,桓齮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直扑邯郸东南方向的平阳。平阳地势险要,是邯郸的重要门户之一。一旦攻克平阳,就能切断邯郸与外界的联系,形成包围之势。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秦军成功地占领了平阳。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整个赵国。赵扈辄军得知后,急忙回援,但已经来不及了。
此时,桓齮的主力部队已经迂回到了赵扈辄军的侧后方。他们趁其不备,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赵扈辄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士气大挫。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桓齮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成功地打破了僵局,为秦国赢得了宝贵的战略优势。而赵国则陷入了被动局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面对秦军的突然袭击,赵军陷入了被动局面。两军在平阳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但由于秦军的出其不意和战略优势,赵军最终被击溃,损失惨重。据史书记载,这场战役中有十万名赵军士兵被杀,而赵将扈辄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赵王得知前方战败的消息后,紧急启用了北部边疆的名将李牧作为新的统帅。李牧立即率领赵军与秦军在宜安肥下地区展开了一场决战。这次,李牧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决心,成功地给秦军带来了近乎全军覆没的沉重打击。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只有秦将桓齮带领着极少数的护卫成功突围逃走。这场胜利让赵国暂时摆脱了危机,并显示了李牧的卓越领导能力和赵军的顽强抵抗精神。然而,尽管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赵国仍然面临着来自秦国的持续威胁。
韩国虽然是战国七雄中面积最小的国家,但地理位置却非常重要。因为韩国正好位于秦国东进中原的必经之路——函谷关以东,所以秦国想要兼并其他六个诸侯国,就必须先灭掉韩国。因此,秦韩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激烈的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韩国不断遭受秦国的攻击,领土逐渐缩小。面对强大的秦国,韩国最终选择了向秦国屈服,表示愿意成为秦国的附属国。这一决定标志着韩国在政治和军事上对秦国的依附,也反映出韩国在与秦国的竞争中的劣势地位。
秦王政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国为了彻底消灭韩国,派遣内史腾率领军队再次对韩国发起攻击。此时的韩国已经无力抵抗秦国的强大攻势,内史腾指挥着秦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攻克了韩国的都城新郑。韩王安最终被秦军俘虏,成为了秦国的阶下囚。随后,秦国将所得到的韩国土地改建成颍川郡,纳入了自己的版图。就这样,六国之中的韩国成为了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国家。
秦王政十五年,赵王迁四年(公元前232年),秦又出动南北两路大军攻赵。
赵军统帅李牧冷静分析形势,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策略。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北面来犯的秦军,决心给予他们沉重一击。
李牧精心策划并指挥着赵军,他们展现出高度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赵军如疾风般迅速行动,在战场上疾驰而过,给进攻番吾的秦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与秦军的激战中,赵军凭借出色的战术和勇猛无畏的战斗精神,取得了胜利。他们不仅击退了秦军,还成功地将其逐出赵境。随后,李牧果断率领军队回师南进,继续追击敌人。
赵军的声势浩大,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