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丝绸之路(下)(2 / 3)

紫塞秋风 刺客的野望 3644 字 2022-08-01

青等地,这些地区就一个特色,民风彪悍,饱经战火,与西边的异族作战,练得也是骑马射箭,长槊弯刀,是以绝不逊色羌骑与胡骑。”

顿了顿,他继续道:“只不过,越骑针对的战法不同,以至于历朝历代的大人们对其有很深的误解。当然,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这冉駹驹实在稀有,导致了这支越骑部队注定不能大规模的组建,如同老帅身边的近卫骁骑营.......两个字,缺马!”

他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此闲聊了起来。

此时正在兴头上,早把正事抛在了一边.........

在大家今天的印象里,历朝历代多是南军缺马,而北军缺船。

其实,这是个误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南方由于人少地稀,植被丰富,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环境下,极为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相反,河西走廊一些养马圣地,反而多是一些不宜农耕的干旱大漠地带,始终无法以水利、开垦荒田来继续增加可耕面积,才最终导致了河西五郡耕牧两种文明的分界线。

而在南方的古滇、夜郎等地,在未被开发之前,就是得天独厚的畜牧宝地。

据《华阳国志》的记载,武帝时期初开益州郡,就获得“牛马羊属三十万”,而西汉、东晋时期,各势力通过摊派等征收方式征缴当地牛羊马匹更是“动辄以万计”,这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可是绝无仅有的。

充足的马匹资源,使得当地势力有了训练骑兵的资本,也让当地骑兵装备得以高速发展。

相传,古滇国甚至发明出了,最古老的马镫。

虽说,这种只能允许骑兵将大脚指,放入马镫的装备极其简陋。但已经能够让骑兵在作战时进行借力发力。

众所周知,马镫对于骑兵战影响,可是从量到质的改变。

当然,当时的古滇国骑兵,所骑乘的战马就是历朝历代认为不堪大用的矮脚滇马。然而,汉武帝曾特意在益州郡设立“万岁苑”,专门畜养这种“体小而雄俊,尤善山行”的滇池驹。

同时,面对山势陡峭、道路崎岖地南方地带,汉朝招募山中百越勇士,训练了一支特殊的山地骑兵,是曰:越骑。利用矮脚马,体格矮小,灵活易控的特点,专门针对翻山越岭如平地的西南少数民族叛军。

后来,汉武帝派遣唐蒙在南扩的旅途中,许多越人豪族选择了归附大汉,这些内附的越人中有不少骑术精湛之辈,因此,他们被编选至越骑校尉麾下,成为大汉帝国镇守西南的一把利剑。

其上山下阪,出入溪涧,如入无人之境,又能在山间险道倾仄,且驰且射。

由此可见,这支越骑相较于其他三支骑兵部队,绝不逊色多少。只是,术业有专攻,擅长点不同罢了。

不过,随着大西南被逐渐开发,汉末三国至两晋南北朝铠甲、兵器工艺的精进,以及马镫、马鞍等骑兵装备的发展,导致越骑逐渐被战场所淘汰。

加之能作为战马的冉駹驹,数量急剧减产消亡,以及丝绸之路上,外来马匹进入中原大地,类似滇马这种体格矮小却灵活易控的马种,也不得不让位给体格更大、负重更强的舶来马。

并逐渐成为,负责商队驮运的运输马。而随着茶马古道的开发,加之远离中原的战火,南方地区的经济,反而日渐繁荣,人口急剧上涨,耕地的减少,想要再找一块合适的牧马地,也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也正因如此,骑兵才开始逐渐变为北方军队最标志性的兵种。从而造成南方缺马,缺骑兵的现状。

他二人扯淡良久,裴矩又拆开了最后一封——来自蜀郡杜氏的书信:“蜀郡杜氏,愿每年资助大人粮草五十万石,军饷五十万两,家族炼铁工匠二十人、甲胄技师十人、弓匠漆工十人、铸剑大师三人.....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