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3 / 4)

上世间许多东西,从很多角度来看,并没有质的区别。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不过后来似乎与“朝秦暮楚”用混了。

何琳

还有一个“盗亦有道”的寓言。有一个大盗叫作跖,他手下人问他,成为大盗有什么窍门?盗跖说这里面窍门大着呢在屋外就能知道屋里有多少财富,就是圣;第一个冲进去抢夺,就是勇;最后一个离开,就是义;判断能不能进去就是智;分配均匀就是仁。这五者不备不能成为大盗。

余秋雨

庄子所说的“盗亦有道”,与我们后来用这个成语时的意思很不相同。他幽默地完成了对儒家道德体系的“解构”道德家们最喜欢用的那些命题,用在负面人物身上也完全合适。你看,对盗也可以蒙上五德的光环——圣、勇、义、智、仁,但它整个系统的根基却是盗。

这种解构,幽默中让人惊诧。原来世上的种种道德名号,就是送给不道德的人拿去玩的。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一点也没用。

丛治辰

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庄子去楚国,路上看到一个骷髅,他就用马鞭敲敲,问这个骷髅说“你是不幸遭遇什么灾祸而死的吗?是战死的、自杀死的,还是老死的?”说完就枕着骷髅睡着了。梦里那个骷髅对庄子说“你问我的灾祸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人是没有这些忧虑的。告诉你死人的情形吧,不瞒你说,我现在觉得挺高兴的。你看你整天招呼上级下级,不吃饭你饿,不穿衣服又冷,你实在挺辛苦的,哪有我快乐?我根本就没有这些烦恼。”庄子说“那我要让神灵将你起死回生,让你跟你的父母、妻儿、邻里一起过日子,你愿意吗?”骷髅忧郁地说“说实话我还真不愿意呢。我何必放弃现在的快乐,去挑起人间烦恼的重担?”庄子在这个故事里泯灭了生死的执着。死亡并非是恐怖的,死亡将结束一切畏惧,无所谓喜忧。我觉得这种生死观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很重大的元素。

余秋雨

优秀的寓言总会给人们一种新的视角,随之带来精神解脱。你们的争相讲述也诱发了我,我想说说对我年轻时具有启蒙意义的是那篇《秋水》。这个篇名跟我的名字有点关系,所以感到特别亲切,抢先拿来阅读。一读,眼界大开。你看河神多么有气势,奔腾万里,浩浩荡荡,从他的角度看起来,“我”似乎什么都具备了。但是一流到北海,情况完全变了。海是烟雾渺茫的一个存在,“我”只是加入它而已,而且加入以后完全不见痕迹。于是河神和海神有了一段对话。河神觉得自己以前认定的重要东西,现在却显得非常不重要。海神就告诉他,你能够走出那么小的空间来到更大的地方,很好,但你也要明白我的局限海和天相比,那又是太小太小了。

庄子认为,要获得这种眼界很困难。但是,我们如果要用自己的眼界强加给他们,又是不自然的事。他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话很有价值,你们最好也能背诵。现在我把它翻译成现代口语。庄子说井底之蛙,你没有办法同它谈海,它被空间束缚了;夏天的虫,你不可能给它讲冰,因为它被时间束缚了;局促的文人,你没法给他讲大道,因为他被教坏了。按照庄子的说法,大家都在自贬,把空间和时间越折腾越小。这样的人实在太多,庄子无奈地说,不必和他们讲话。

为什么不必讲话?庄子觉得完全没法讲明白。你能把空间的束缚、时间的束缚、教育的束缚都取消吗?取消不了,那么再讲也无效。

既然不必讲话,为什么还有《庄子》呢?那是他获得精神自由的自我记述,也想让少数同道获得共鸣,如此而已。

庄子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我还想提一句,他提倡“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