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渝是个小城。
小到,都算不上是座城池。
临渝与虒溪类似,是依着长城建下的城。
但虒溪是城,临渝是关。
虒溪城,城可跑马。
虒溪即便是丢了,其后还有犷平,还有长城,还有鲍丘水与沽水两条大河。
游牧异族压根无法策马长驱,侵入幽州腹地。
但临渝不同,这是长城的尽头,是险要关隘,是重地!
这个时代,从地理上来说,自华北平原到东北,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是险之又险,让沈续仅涉足边角便迷路两天的卢龙道。
另一条,则是辽西山地与渤海之间,那片狭窄而又细长的“傍海道”。
临渝,镇的就是这条道。
临渝,又称渝关,最早名为榆关。
因此,这条傍海道又称之为“榆关道”。
华北来往东北之间,这条路的便捷性,远超卢龙道!
临渝若失,异族便可自这条傍海道长驱直入,马踏华北腹地!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傍海道,因为没有有效的治理,经常发生海侵。
海侵之后,地表大量积水,成片连成沼泽。
历史上曹操征乌桓时就想走这条路,但因积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楫”,无奈只能走了卢龙道。
而得胜返回时,正值冬天,傍海道可行。
曹操便选择走了这条路。
也正因这条路,才有了《观沧海》一诗。
后世,契丹建辽,大力发展东北,傍海道也因此被治理。
那时幽云十六州在异族手中,海侵没了,路好走了,是好事。
但当幽燕之地回到汉人手中时,这被治理的傍海道却是利弊参半了。
渝关若破,异族可以更方便快捷地直入中原,再不担心路难走的问题!
因此,方有明初徐达修山海,建天下第一雄关。
只为镇此“傍海道”!
虽说此时的临渝远没有后世山海关重要,却也是险要之地。
为了能让临渝一直被汉人掌握在手中,临渝建造的有些“外强中干”。
除长城那面“城墙”外,另外三面城墙十分低矮。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异族从外向内进攻,凭借“长城之墙”轻松做到易守难攻。
失城之后,汉人会从内向外进攻,临渝便成了易攻难守之地,方便收复。
临渝,更像是座瓮城。
不仅三面城墙低矮,其内空间更是狭窄逼仄。
毕竟,生活在这里的人,很少。
临渝城的独特建筑风格,让乌桓铁骑无法于城内驰骋,大大减弱了骑兵战力。
上万骑,进城者不足五分之一。
因为城太小了,进不来。
余雄等人常年守关,乃彪悍之人。
誓死保护家人、守卫城池的信念,与彼此间的默契配合,倒也与失去机动性的乌桓骑兵战了个旗鼓相当。
城头上,鹰扬营挽弓射箭,为临渝守军们分担了一些压力。
不过,他们是要去救家人的……
需要辗转各处去接应,接到之后还要护卫照应。
在包围圈中冲杀,伤亡自是难以避免。
甚至有些兵士,在发现家人已亡于胡虏弯刀之下后,精神崩溃,心生死意。
父母妻儿已逝,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于是便发疯似的与乌桓兵同归于尽。
四百人……
死一个就少一个。
敌军,却是源源不断!
……
沈续于城头,远眺东南。
在决定接应余雄等人时,他便差一小队信使,去海边寻杨再兴了。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