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幽静,又比大圆村多了几分繁华与烟火。令他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个红色景点,原来本地竟是红军长征路中的一段,颇有纪念意义。
此外,他在古县城还看到了很多手工艺品。上次在村里见到的那种白色的雕花柚子皮,古县城的更多更齐全,甚至有整个柚子掏空雕成的。只可惜店家用塑料袋子一裹,随意的摆在陈旧的木制玻璃柜里,看着十分寒酸。虽然如此,张意驰还是花了30块买了一个,结果回来的路上磕碰了几下,直接碎了。
那什么,他就想讨好一下刚交的女朋友,这么不顺利的吗?
好在他买的另一个东西经得起蹂躏,成功的带了回来。交通不便,转乘花费了不少功夫,因此张意驰进村的时候,天已经黑透。鸡鸭鹅归笼,白日里仅剩的热闹沉寂,若没几声狗叫,真好拍鬼片了。
村里曾经试图发展过旅游,事实上节庆的时候,也确实有些游客前来观赏古村风光。不过寒冷的冬天,大部分人不愿意出门,所以冬天成了村里的“淡季”。以至于道路两侧照明的地灯坏了好多盏,都没人修理。
张意驰不惯走夜路,只好打开手机自带的手电筒,摸索着向前走。及至走到了家门口,昏黄的灯光与熟悉的饭菜香味同时迎面扑来。张意驰的脸上不自觉的带上了笑意,抬脚踏入了这被水泥砖圈出来的方寸天地。
“驰宝回来了呀。”龙满妹率先看到了他。
张意驰笑答“回来了。”
“梅梅在炒菜,你洗个手准备吃饭吧。”龙满妹看着张意驰鼓囊囊的背包,笑问,“今天好耍不?”
“还不错。”张意驰放下背包,拿出了个塑料袋,递到了龙满妹手中,“我买了些点心,店家说叫‘发糕’,您尝尝?”
“老街的发糕?”龙满妹眼睛一亮,“他们家的最好吃了!”
张意驰哂笑,原来是本地驰名商标。于是他从塑料袋里拿了一个出来,径直去了厨房。龙向梅正在煎豆腐,老豆腐双面煎至金黄,起锅,再与青椒一起炒,是乡间最常见的家常菜。尤其对于条件不好的人家,一年里起码有半年在吃这玩意。龙向梅已经熟练的不用过脑子,全凭肌肉记忆都能炒出盘好菜来。
做饭方面,张意驰是半点帮不上忙的。他走到龙向梅旁边,掰了块发糕送到她嘴边。龙向梅想也没想的侧头去咬,却在咬住的瞬间差点叫呛着。
“你掰个发糕都得戴个塑料手套,这么讲究的吗?”
张意驰理所当然“我手脏。”
龙向梅抽了抽嘴角,少爷的世界她真不懂,她接着炒菜是正经。
“味道有点像我们那边的马拉糕。但更有嚼劲,口感介于马拉糕与伦教糕之间。以及,香味更浓郁。我觉得是个可以推广的好产品。”张意驰一边掰着发糕往龙向梅嘴里送,一边说着自己的见解。
“别想了,只有他们家做的好吃,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他家的,跟批量生产的差不多。而批量产发糕的商机已经被别的地方抢占了。你现在如果去外面的湘菜馆子吃饭,八成能吃到类似的东西。无非是名字形状不一样。”说着龙向梅长长的叹了口气,“脱贫攻坚是这几年最大的任务,各地区都绞尽了脑汁。商机被扒的干干净净。我们的雕花蜜饯都被隔壁县搞成了工厂生产,淘宝一搜全成了他们的特产,找谁说理去!”
张意驰“……”这年头蒸个发糕都蒸成红海了吗?
“怎么样?今天玩的开心吗?”龙向梅盛出了煎豆腐,随口问道。
张意驰糟心的看了龙向梅一眼,进家门之前他挺开心的,但进家门之后就不开心了。他知道脱贫很难,那么多基层干部风雨兼程,头发熬白了都未必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但没有真正接触到农村之前,从没想过能如此的艰难。每一种创意,每一条道路,都有无数人在尝试。小部分人成功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