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花花草草。
一行人在一条名为学子路的街道下了马车,走在这条街上,还能时不时传来孩童们朗朗读书的声音。
正如外祖母所言,清风学堂一旁的便是私塾。
只不过从大门来看,两家的逼格相差甚远,清风书院到底是国字号的,就连书院大门整体看来都给人敦厚的感觉。
在清风书院的大门上,是当年太祖皇帝亲赐的“清风书院”金字牌匾。
相比于一旁的哪家私塾则可怜了许多,不过推开私塾的大门,里面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这样的私塾,倒是比楚南湘前世上学时,在语文课本上见过的那个私塾照片可强多了。
楚南湘还依稀记得,那节语文课,讲的好像还是孙中山不懂就问的故事。
回过神来,袁扶清走在最前门,穿过一片小桃花林,前面赫然是石桥流水,颇有神妙、淡雅的既视感,走在这其中,每个人不由而然的放松了起来。
这间私塾除了院长、监院、掌书小酌,还有三个先生,分别教学子启蒙、礼仪,乐曲、算术,而院长负责教古诗和论语。
过了溪水石桥,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三个不同的院子,中间的院子是先生们负责授课的讲堂,而建在讲堂两侧的一个是祭祀用的祠堂,而另一个则是师生吃饭用的斋舍。
每个院子间,都种植着被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草树木,这逼格确实不熟。
径直走进授课的院子,今儿个是中秋佳节,所有人都已休沐回家,而院长则是被袁扶清的丫鬟叫来的。
此时,先生盘膝跪坐在教书堂里,身旁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起,悬挂在屋檐上的鸟笼里,喋喋不休的传来青色鹦鹉的啼叫声。
听见院子里一阵阵脚步,原本闭目养心的赵院长缓缓抬起眼帘,正见袁扶清带着三小俩长,一共六人往授课堂走来。
“赵院长,好兴致啊。”袁扶清笑着拱手作揖。
赵院长扯起嘴角,举止颇为讲究的作揖还之一礼,道“袁公子怎么有空来我这?莫非是有学子要引荐给我?”
问这话时,赵院长的视线来来回回打量三个孩子后,最终落在楚文修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