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终有一别(此卷终)(2 / 3)

锦衣玉令 姒锦 1639 字 6个月前

崭新地伫立着,亭子四角和柱身被红色的绸缎包裹,扎上了胜利的红花,但是碑石上还没有刻字。

“大都督,请您题字。”

卢龙塞守将熊丰双手捧上笔墨。

竖碑载事,一为歌功颂德,二为警示后人。

赵看着雪白的纸和铺天盖地的雪花,没有动笔。

“千秋功过,一点浮云。是非成败皆出自书生笔墨,我何须写。”

守将捧着纸笔,仰着头,一脸雪花和尴尬。

时雍看了他一眼,笑道:“大人写罢。千秋功过虽不值得提,但千百年后,说不准就是一个景点,可为百姓谋利呢。”

赵回头看她。

她今日戴了顶毡帽,小脸团在围巾里,笑盈盈地满眸飞雪,大黑在她腿边绕来绕去,似乎在追逐着雪花,黑色的皮毛和雪花竟似融入成画。

恰是美人美景!

赵抬头望着卢龙关塞,崇山峻岭城墙婉转,他抚袖提笔,一行文字遒劲有力,洋洋洒洒:

一夜风来见马蹄,

万千红翠碾做泥。

四海追逐慕名利,

入关须看卢龙低。

千思虑,万思虑,百年巨变成追忆。

年少常夸旌旗好,

不若天地人心齐。

琼枝猎猎冬风来,

江山不夜草萋萋。

风落帽,雪落帽,挥笔扫笺为谁题。

“好!”

卢龙塞守卫熊将军不通诗文,但出口叫好的声音极大,震得时雍耳膜一荡,差点没聋。

她怀疑地看了一眼,“大人,你写好了?”

赵嗯一声,交由熊丰,面无表情。

大军整肃待发,他踏鞍上马,执僵扬刀。

“启程!”

大军如长龙般浩荡而行,三日后,碑亭上记载了晏兀两军战事,以及卢龙议和之事,并抄录五军都督闯、锦衣卫指挥使、抚北大将军赵题诗。卢龙塞守将,永平府布政使等人纷纷具名于碑亭之上,以戒后人。

从卢龙塞出来,沿途可见南逃的百姓拖家带口地返归家园,战事结束的消息早已传遍三山五岳,为这个灾难之年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军行至青山镇时,赵下令休整。

青山朗朗,人事已非。

今日的青山镇早已不是当日他们来时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镇外的大坟场在新任县令的主持下已经修筑完毕,衙门的官吏正在挨家挨户地清点人口,备案录卷。

长街上的鲜血随着时间被风雨洗剂得干干净净,只是门楣上那些刀枪箭矢留下的痕迹还忠实地记录着那一夜的疯狂和诡谲。

符婆婆的小店生意好了起来。

战事结束,十里八村的亲戚或是远嫁的女儿都回到青山,为家人祭奠送灵,大坟场的鞭炮声仿佛从来没有停歇,空气里都能闻出一股纸钱的味道。

时雍很想去裴宅看看。

那是一种极为微妙的心理,她不好提,不料春秀率先开了口。

“夫人,少爷……我想去看看。”

时雍看着赵,“那你得问将军。”

赵嘴皮动了动,没有说话。

裴府外的河水日复一日奔流向前,永不疲惫,三个人带着黑煞步行过桥,看着远处的裴府匾额已经重新挂好,刷了一层金漆,门外的石狮下方,插着没有燃尽的香烛。燃过的纸钱像黑色的蝴蝶在雪风中飞舞。

赵道:“裴赋回来了。”

前些日子他已收到裴赋传来的信函,出了这等事,他理所当然返回家乡处理后事。只是,赵没有告诉时雍这件事情。

裴府是裴赋的裴府,于他们而言,只是一场虚无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