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午饭蒲素就带着孙莉和阿姨一家去了文化市场区转转。老冯来了桑海之前几天都去打零工,哪也没去逛过,下午没啥事带着他们一家出去转转正好。
文化广场这地方现在看看不怎么样,哪怕去年才修好的,只是以前来头不小。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曾是旧桑海的法商赛跑会,亦即逸园跑狗场,场内能容纳二万余人,号称“远东第一大赌场”,并配有为赌客服务的旅馆、舞厅和露天电影院等。
90年代初,文化广场成为桑海最早的临时证券交易市场,路过这里成天都是乱哄哄的场面。刚刚在去年,也就是1997年以后,文化广场主要建筑被改建为精文花市,占地毛估估也要有一万多平方,大大小小的店铺起码两三百个。
晚报上当时有介绍,就这地方年销售鲜花约35亿枝,占市花卉年消费量的,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桑海人消费的鲜花有7成是通过精文花市批发的。
文化广场,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后大多已搞不清文化广场的具体地界,走到哪里,随便找路边看报的老人一问,他会告诉你,“小辰光,长辫子电车开过来,卖票员都是喊文化广场到啦!跑狗场到啦!”
跑狗场就是文化广场的前身。当然,这只是小名,大名是“逸园”。当年上海滩的大佬黄金荣、杜月笙建起的这个“风月宝地”,跑狗场、n、酒吧、弹子房,光是大楼就盖了20多栋,捞足了银子和人气。闸门一开,条大狗搏命而出,不知有多少平头老百姓把自己扛大包的钱押在它们身上,发财梦碎后又沮丧抓狂。逸园的英文叫nr,上海人读作“看你穷”。
如今,陕西南路近永嘉路一段,两旁的高层建筑很少,天际线竟显得分外高远,没了视线阻隔的文化广场,依然很奢侈,却再也不是当年埋首赌狗的疯狂面貌。时光流转,彼时的文化广场已淡出上海人的记忆很久了。文化广场也曾在历史舞台上扮演过多次不伦不类的角色,既然电影放不了了,戏不演了,证券交易所也折腾完了,还能搞点啥呢?去年精文花市开进文化广场,兰花、郁金香、腊梅、百合、玫瑰,价廉物美,人手一束。
有的永嘉路居民说自己就像住进了花园,蒲素觉得这种人还真的挺乐观。他公司里一个销售就住在这附近,出门出路确实是方便,但是住在老房子里,周边乌七糟,心里也是苦闷的。只是这文化广场不管身份如何变来变去,总是被冠之以“最大”。
蒲素开车沿着陕西南路直走,照例拐进永嘉路,迎面就看见路口一家画廊,硕大的撑着油纸伞的民国女人油画铺陈在街口,上面贴着招收油画学徒工的4纸。这时候离油画家陈逸飞炒作崛起也不远了,市场总是敏锐的,只不过外行的人都后知后觉罢了。画廊旁边隔壁一家则是卖复刻品,门口就挂着一张“蒙娜丽莎的微笑”。
这时候紫砂壶已经炒作的厉害了。一把沪上所谓现代名家四海落款,底槽清制的石瓢壶当时就要好几千,蒲素一个客户给他送了一把,他又不喝茶,转手就送人了。其实有段时间国内很多东西炒作的离谱,价格放到现在看也是不合理的,大多数人都还那么穷,却人为制造出不少大家和名家。
找了个地方把车停好,车子停这边其实是不安的,路窄人多,而且很多送货的黄鱼车,要是被剐蹭了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进了花市范围,蒲素不由得想起了在香山有过了一个年。和徐莉也去了花市想到身边的孙莉和徐莉还是同学,并称为双莉内心里不禁有点自得。嫩头都给自己摘了呃,也不对,徐莉不算嫩头了。
不知道她现在嫁人了没有。像她那样的女孩一对男人好起来就是不管不顾毫无尊严的那种,应该是家庭因素,大概在家里缺少关爱,就拼命想在外人那里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