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笑的海豚(2 / 3)

过道墙壁上的王艳,从猝不及防中反应过来后,由开始被动的接受,很快就无师自通笨拙地回应着蒲素……

这让蒲素觉得——之前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工作上,蒲素也相当顺利。老邱抓生产原本就熟门熟路,设备更新以后相比他之前采用的手动作业,效率提高的惊人。蒲素原本还准备补充工人的打算,也因此暂时取消。

而且近来蒲素在集团内部越来越受重视。集团里确实集中着很多优秀人才,国排名靠前的高校本科、研究生都有很多,并且一直有南工大,中科大等名校人才加入。只是大多都是科技领域的高学历知识分子,从事的是专业领域的研究任务。

像蒲素这样的本地年轻人,对南州十分熟悉,有些社会关系、脑子又活络的员工,集团是不多的。一个集团几百号人,不可能部高高在上扎在研究里,很多实际事物都需要有人处理。

所以刘主任就经常代表集团办公室借调蒲素帮忙处理一些工作,起先交给他几件比较棘手的事情,蒲素完成的都很圆满,之后干脆连集团接待任务也要蒲素参与了。

只是在经济方面,蒲素依然捉襟见肘,常常入不敷出。

虽然兼职了服装厂厂长以后,蒲素的薪水提高到了600,加上半年发一次的奖金,一个月达到1200元,当时他父亲老蒲在国企拿到手的也就只有300多元。

客观的说,他这收入在当时确实达到了集团老总在大会上直白承诺的——让集团每个员工生活的让邻居、朋友、身边人羡慕的水平。

只是当时改开之初,经济泡沫化非常严重。民生方面虽然已经开始普涨,只是总体物价不高,普通家庭还能维持。

但市场上只要和享受沾边的物价就高的离谱。

像蒲素每晚接王艳前去耗时间的王记大排档,消费也就是十几元,而且是连吃带喝。

但是在新开的高档餐厅里,菜谱上3~40元一道也只是普通菜式,很多地方干白起步88元一瓶,蒲素只能一小口一小口的抿……

王艳的工作环境,必然让她每天迎来送往、耳闻目睹的都是时代新贵和政要领导。通常都是操着哲江、湖建等地口音的商人,陪着本地领导鲜衣怒马,纸醉金迷。

这种压力下,蒲素平时自然不会带着王艳去王记这样的地方消费。偶尔去大排档,那也是当时晚上只有大排档营业,没有其他选择。

当时公交车有小巴,票价一元,招手即停。只是车里往往很拥挤,并且车厢狭窄,蒲素不愿自己的女人跟着他挤公交,所以每天接送都是打车出行。

让蒲素感动的是,王艳从没有对他提过任何要求,所有付出都出于蒲素自发。只要和蒲素在一起,怎么安排她都接受、从来不表示自己有什么需求,这让蒲素越发想着用尽力对她好。

和王艳交往这一段时间以来,蒲素了解到其实王艳是个很有想法的姑娘。毕业后不顾家人反对,应聘了这份工作,她其实有着自己的打算。

王艳的父亲算起来是蒲素的同行——印染厂的保卫干部。有几次和王艳走在路上遇到,王艳眼尖,远远地躲起来指给蒲素看过,很严肃正统的人。她的母亲是个普通职工,南州本地人。

据王艳自己说,当时她偷偷应聘成功之后家里的反对很强烈,经过了一哭二闹才最终让她父母默认,但是一直也管教的很严。

所以,蒲素有事从来不敢直接打她家里电话,都是让其他女生帮她打,如果电话是王艳父母接的,就让她们冒充是王艳同学。

蒲素曾经多次委婉地提出希望王艳能够辞了现在这份工作,他可以想办法介绍她去一个正式点的单位上班,但王艳显然有自己的想法。

蝶恋花的收入很高,她不想放弃,她想攒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