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底,明军及一万老军整军回万象,早稻也确实已经熟了,中南半岛气候暖和,即使疏于管理,水稻长势也不错,一亩地估计能收获四五石米粮。1石约53斤
回到万象后,明军派江国泰充当使者,忽悠索林卜依:澜仓侯让您先回来整治粮草,我想他的意思是我们先准备好大军粮草先出发,然后澜仓侯领大军从阿瓦出发与我们会和,我们还是及早准备为好,莫要反让你父亲等我们。和他那自学成才的妖孽老爹比,搞阴谋方面卜依还是小学生。他一听有道理,便立即去着手安排粮草。
明军这边拣选了六千人,余下千余老弱和女眷留下,正好稻熟后收获。六月初,六千明军并一万老军,携带足够四万大军半年的粮草,整军北伐,监国行朝也随军北上。
此时,吴三桂的使者到达阿瓦。索林同吴使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晤,双方回顾了不存在的历史友谊,就维护中南半岛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达成了共识。清廷承认索林澜仓王的地位,澜仓奉大清为宗主。之后,双方还就反伪明的议题上交换了意见。
得到了清廷的敕封和背书,他这个澜仓王算是坐稳了。他留下一万人并五千泰族兵压服零星缅人叛乱,照应阿瓦之战的伤兵。自己带了五千人返回老挝。
六月中,等澜仓王回到万象时,惊讶的发现他那个实在儿子居然已经被明军忽悠走十多天了。缅甸及周边都缺马,明军虽然人人骑马,但是一万老族兵都是步行。索林一面遣一名办事得力的头人察姜,追回澜仓国大太子,一面遣人驱逐留守的明人。
卓玛面对驱逐的来使,惊到不敢相信,她马上入城,找她父亲确认。
索林给她的回答是:我不仅是你的父亲,更是澜仓国的国王,你就留在城中吧,我澜仓王的公主,不愁找不到好的丈夫。
卓玛摸着五个多月的肚子,说道:我要去找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
良久,索林回道:你可以带走你的百姓。卓玛的百姓其实就是她三百护卫以及他们的家人。
索林觉得自己足够仁义了,按清廷的意思这些人全都要杀掉,他不过只是驱逐而已。因为使者催逼甚急,明人准备了两天便在太子妃卓玛的带领下仓促北上了,新收的稻谷甚至没有晒透,那门铜炮在索林的默许下换了二十头大象。
明军进入孟艮后休整两天,再次拔营,走的时候借着明太子和澜仓王世子的名头,从孟艮土司手里半讹半骗,借走三千士兵。卜依有些疑惑为何不在此等他父亲大军,李定国便解释道:也许缅族叛军弹压未定,正好我们中途要在车里司借兵,联络失散旧部,需要停留很久,不如就在那里耐心等候。
明军为了防止索林耍滑头,探马不仅探查前方敌情,还着重注意屁股后的情况。果然在靠近车里的地方,探到了追来的两千老挝兵。明军不动声色的将部族军让到前面,随后悄悄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两千追兵无一漏网。从俘虏的口中,他们得知留守明人被驱逐之事,再问明人何时出发,这些俘虏就不知道了。明军没有杀这些俘虏,只是收缴了他们的马和兵甲,就放他们回去了。
朱慈煊和李定国等人商议,由总兵李嗣兴,靳统武,副总兵马思良,胡顺都,领三千人及五千匹马并缴获的两千匹,带二十日军粮,回孟艮接应老营。并嘱咐,如果在孟艮等待十日没接到老营就追上大军。
太子及两王则跟随大军,不至于让卜依起疑,只是有意减缓行军速度。
半个月后,索林还不见察姜回报,便起了疑心,又过了五六天,才见到了衣衫褴褛风尘仆仆的察姜。得知遭遇明军伏击,连大太子的面都没见到时,大怒不已,急忙遣兵前去扣住明军家眷。等追兵追到孟艮时,明军老营已经被接走三天,早就加速北上追赶大军了。
让索林烦恼的事情,不仅仅是心疼那一万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