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江东奉邑制(2 / 2)

孙策有点犹豫,这是明摆着分自己兄长的权力,对于元老可不是一个好信号。

“将军,孙氏唯有集权于将军,方能雄主一方,元从固然有功,然其势力过之,终引以为患,愿将军三思!”

孙策这才狠狠的点点头,“既如此,丹阳、豫章、庐陵,皆需如此!”

张昭也是点点头,分割孙氏老一辈的权力,将权力下放到县级孙策心腹手中,集中江东的控制权,对于江东的未来,以及孙氏的未来,都是必要的。

于是,任命程普担任丹杨都尉,后领零陵太守,分割丹阳吴景在丹阳的权力;周瑜遥领江夏、镇巴丘,分割孙辅在庐陵的权力;建昌都尉太史慈、宜春长周泰、葛阳尉蒋钦都是分割重臣孙贲在豫章的权力。

同时,考虑到江东山越、山贼多扰。令‘所在皆食其征赋’给与地方官员,就地征收赋税的权力,给与充分的自主权,自己养兵,自己收税,俨然在江东诸县,形成了以孙策为大领主,而余下皆为拥有自治权利的小领主的独特政治局面。

也就是为后来人所津津乐道的“奉邑制”!

小知识

江东奉邑制优势

1、分割了自孙坚以来的元从派系人物的权力。

2、加强了孙策的统治力,提高了手下对孙策的忠诚度。

3、自给自足,解决了江东因山越繁多造成的各地粮草运输问题。

两汉以来都是士人社会,而士人即是知识分子,国家政治延续的人才基础,一般情况下,士人很少会主动去出任武职,而且往往轻视武人,比如荆州刺史王叡以孙坚为“武官,言颇轻之”;刘巴嘲讽张飞“如何与兵子共语乎”。

汉末乱世,士人有侠气是蔚然成风,比如袁绍、袁术、曹操等人,而士人握有兵权,乃至领兵打仗,也是一种趋势,但像东吴那样,自孙策起,就出现士人刻意走武人路线,还是非常少见的。

孙策(吕范)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於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

吕范不然。今舍本土而讬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孙策认为吕范是士大夫,也有兵权,为何还要管军中琐事,而吕范回答说,这不单是为孙策,也是为自己考虑,士大夫变武人,不失为一条上位出路。

从孙策的武将被“授兵”领县长的套路来看,很多属于士大夫的县长职位,被武人所代替,甚至县长、县尉一并担当,还或有独立“征赋”的权利,那士大夫变武人还真有极大前景。

无独有偶,周瑜作为士人,在孙策集团中,也走上武人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