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县的败军,大多都逃亡了,少部分则逃到了苦县。
桥蕤收到了消息,李丰、乐就、梁纲、全部阵亡。
此时的他,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不仅仅是在陈国,他的主君袁术,更是在钟离附近被吕布大败,后方的粮草,已然不稳了。
“报!”一个士兵飞速的奔来,“曹军已至,距苦县十里!”
桥蕤皱着眉头,看着惶恐不安的士卒们,心下一叹,“士气全无,如何能战?”
当即,在于禁和乐进还未完全到达苦县之时,下令,放弃苦县,前往蕲县。
小知识
在《郡国志》中没有蕲阳这个县城记载,范书中提到蕲阳时,李贤注错了,把蕲阳当成了荆州江夏郡的蕲春县了,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就发现了问题,提出蕲阳可能是沛国蕲县。
卢弼按照《水经注》记载蕲水东南径蕲县。也赞同胡三省的意见,并提出县在蕲水北,故三国时称蕲阳也。
如此看来,蕲阳极有可能就是沛国蕲县了。
但是在陈志《何夔传》中,则说蕲阳是陈郡的辖县。《何夔传》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袁术攻陈之前,袁术派桥蕤围攻蕲阳县城,同时又派陈国阳夏人何夔去劝说据守蕲阳的将领(曹操一方),理由是何夔是同郡人的缘故。
实际上,沛国蕲县距离陈国很远,绝没有划归陈国的可能。所以我考虑《何夔传》原文本意是说何夔与当时的蕲阳令某人同是陈国人的缘故。
这个故事的后续是,何夔趁机脱离袁术,到庐江郡的潜山一带隐居,而桥蕤攻克蕲阳。在本年(197年),何夔也想返回家乡(陈国阳夏县),结果听闻袁术又侵占陈国,只能继续隐居,直到桥蕤又在蕲阳战败身死,袁术的势力退出陈国,次年(198年),何夔才返回家乡。
任乃强先生以为刘表“与汉廷携贰,在曹操执政与袁绍战官渡以后”,除璋益州牧当在建安五年以后,且“征东中郎将为朝廷官,显为汉廷所给”;又云史料记载“系合初平至建安前后七年言之”,虽诸事合刘焉死后事为一节,实非同年发生。
后一观点眼光老辣,服为确论;前一观点则在时间上有待商榷。《三国志·孙讨逆传》裴注引《江表传》“策被诏敕,与司空曹公、卫将军董承、益州牧刘璋等并力讨袁术、刘表。”可见汉廷承认刘璋为益州牧并使之讨刘表,事在袁术、董承、孙策皆未死时,绝没有拖到建安五年及之后。其确切时间难考,必在曹操迎献帝掌权执政之后,即建安初年。
考虑到天子东归之时刘表还在供奉物资,而刘璋的上位必然报复刘表的插手,所以我将天子调停刘表、刘璋第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属于刘表、刘璋两人的小规模摩擦。)时间暂定为建安二年(197年),同时给了刘璋正式的汉官职位,益州牧,承认其对于益州的统治地位。
因为同年,天使还出使讨伐李傕、郭汜等人,可见天子对于朝廷还是有统治力的。
当然,只是作为个人的一点猜想,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