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虽然是练过轻功,但短跑的水平比普通人强不了多少,陈强也是没有用多少力气就赢得了比赛,现在的陈强,依旧是体力充沛。
不过陈强还是开口问道“请问古先生,您也是轻功高手?”
“高手谈不上!”古天志笑着摇了摇头“不过年幼时曾经拜过几个师傅,苦练过一阵的轻功!”
“古先生,国术的轻功,和田径运动的短跑,其实是两码事,这个是没有可比性的……”陈强又打算解释一番。
古天志和赵金宏一样,根本不吃这一套,他开口打断了陈强的话“陈健将,您无需多解释。我不懂西洋体育,我想陈健将也没有学习过国术吧?我来跟你比试,一是为了我振武国术馆的颜面,二则是为了向世人证明,我们国术并不比西洋体育差。”
“现代体育是现代体育,传统国术是传统国术,两者各有所长,你怎么非得用解放重卡跟轿车拼速度,这人怎么就解释不通呢!”陈强心中颇为无奈。
但下一秒,陈强却突然想起了一个事件,那就是近代中国的“土洋体育之争”。
二十世纪初,现代体育传入到中国,包括田径、体操、篮球、足球、网球等等,由于这些体育运动都是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的,所以被称之为“洋体育”。
而“土体育”,指的就是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土洋体育之争,实际就是当时一场关于中国是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西洋体育发展道路的争论。
关于土洋体育之争,最早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当时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十分激烈,也波及到了体育方面。
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明确规定学校应该设有体育课,而体育课应该以田径、球类等运动为主,随后中国第一批的体育教育家学成归国,再加上远东运动会、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华中运动会等的举办,中国的“洋体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然而以国术为代表的“土体育”,一直在主张以“土体育”代替“洋体育”,提倡土体育的认为,中国的体育盲目模仿西洋,妄自菲薄,走入了岐途。当前国家外受列强欺凌,内陷贫困动乱,西式之运动,即暇学,亦不必学,且不可学。因此应脱离洋体育,觅取中国独有的体育之道。
同时在提倡“土体育”的人对体育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也有所偏差,他们心中体育的定位是去病延年、强筋健骨的手段,仅此而已。
而事实上锻炼身体只是体育运动的一部分,提倡“土体育”的人并不了解体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明白体育对于政治、经济和外交的服务作用,更不明白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民的民族荣誉感,提升民族的自信心。
为了让“土体育”代替“洋体育”,国内的武术家还创编了“新武术”,提倡发扬国粹,也是迎合国内部分复古派的政治需求。对此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文,认为这是在推崇封建文化,反对接受新的民主和科学思想,有当年义和团的影子。
土洋体育之争,在三十年代进入到了一个激烈的高峰期,特别是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结果却是比赛失利,这大大的刺痛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这也引发了“土体育”对“洋体育”的发难。
比如就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称“应舍弃过去模仿西洋之运动竞赛。从此不惟不必参加世界奥林匹克,且应决然脱离远东奥林匹克。”而是应该以武术、养生为主体,来一个“远离洋体育,提倡土体育”。
也有人为土体育设计了发展大纲,比如要系统整理和传授中国的养生术,学校里应教授拳脚棍棒等武术技巧。试想一下上个体育课,学生去器材室里拉来的不是篮球足球,而是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刃,然后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