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一:不食嗟来之食(2 / 8)

蓝白社 魔性沧月 12217 字 2023-12-14

不过,如此不近人情味的制度下,大多数人并不会饿肚子。

因为除了两道菜肴丰富的正餐,还有早点和晚上的便饭。

早点是各种糕点小吃,晚上的便饭则是羹汤、清粥。

这都算上的话,其实是四餐。

更别说,后宫很多嫔妃都有小灶,有钱,那想吃啥就吃啥,让人买来食材,由贴身的宫女做。

真有饿肚子的,那肯定是地位低的。

皇太后怎么也不会饿肚子,每天都有猪羊个一头,鸡鸭各一只,再加上各种香料、新米、白面、蜂蜜、蔬菜,做成数十道膳食。

皇后每天也有十六斤猪肉,十六斤羊肉,鸡鸭各一只,再加上各种新米白面之类的,形成数十道膳食。

依次类推,逐步降低伙食标准。

到了嫔妃最低一等的答应,吃的就寒酸很多,每天有一斤八两的猪肉做菜,然后每月,注意是每个月,有十五盘羊肉,每盘大约一斤,然后每月有五只鸡鸭。

再低呢?再低就是宫女了,每天一斤猪肉,鲜菜十二两,老米七合五勺。没了。

一合是一百八十克,一勺是三十克。总共一千四百一十克的米。

一天两顿正餐分开算,即一顿有七百零五克的米。

还可以吧,一顿半斤猪肉、大半斤的蔬菜,外加近三斤的米,能吃饱,这就是宫女的待遇了。

倘若要说美食,我国美食太多了,根本讲不完。

如果只是介绍菜,那么我可以水几百万字……

所以还是跟你们聊点跟吃有关的历史。

毕竟问得是‘吃’,不是‘美食’。

首先问个问题,中华上下历朝历代,当代之前,你们最喜欢哪个历史时期?

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偏好。

有人可能想穿越盛唐,有人可能想穿越三国,有人可能想去大明。

而我,最喜爱的便是那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东周。

即春秋与战国。

我们历史上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成语,出自于那个时代。各种历史典故,行为先例,皆诞生在那个时候。

东周列国,纷争不断,激起百家争鸣,有识之士都想要抑争治乱。

各种各样的学说、思想碰撞激扬,是我们文化的黄金时代,思想大爆炸的时代。

同时期,正好也是所谓古希腊的思想大爆炸时期。

那是个言论无比自由,人人皆有气节的时代。

因此,吃的话,我其实第一反应,就是想到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吃土的故事,我在蓝白社悠姐他们假扮外星人忽悠异界地球时,提到过。

重耳颠沛流离,在外流浪十几年,他和他的追随者,很多时候都没有饭吃。

有一次走到五鹿这个地方,实在饿极了,看到一个老头在垦地,便向他讨点吃的,问有没有粮食救救急。

谁想到那庄稼汉,非常淡定,打量了一下这伙狼狈的贵族,呵呵一笑,俯下身居然拿起一块泥巴递给重耳:“喏!粮食!”

重耳气疯了,堂堂公族之子,竟然给他吃土。

他呵斥那老头,老头却一副不怕死的样子说道:“你看我这么大年纪,还在这垦地,你觉得我有粮食吗!我只有黄土可以给你。”

重耳旁边的追随者狐偃,就问:“你的儿子呢?”

老头说:“我所有儿子都战死了。”

重耳不说话了,他其实不想追究老头了,但是这份羞辱又让他下不来台。

狐偃立马就说:“这黄土就是土地,就是社稷啊,百姓不是给您吃土,而是托付社稷于您啊。”

重耳顺坡下驴,立刻流泪,感动地捧着黄土,跪在地上,仰视苍天,发誓如果成为国君,一定要让国民得以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