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看到这,恐怕应该有人能理解我为何说北经这句是伪篇了。
这是瞎凑数到了何等的程度,它里面既有列子对海外北经的艺术表达,又有大荒东经里的说法。
这怎么看,都像是刘歆在‘成都载天有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一段本该只是介绍夸父来历的文字后面,总结性地加上了夸父的归宿,也就是后来怎么死的。
并且,还在同一句中,出现了‘两种死法’。
这完全是结合了好几篇的事,总结在这后面了。
我料定是刘歆整理出现的问题,画蛇添足。
当然,也不排除,是山海经早期的作者有好几个,接力式完成这部著作。
海外北经写完,列子还没出生。等到合写大荒北经时,已经是列子的时代之后了,所以出现了带有列子主观评论,并且总结性发言的文字。
这种可能也是有的,但只能降低大荒北经的可信度。
而海外北经和大荒东经,都相当理智。
总之遵循一个逻辑,不带有主观评判的,信度高于带有主观评判的。
所以‘大荒东北隅中,有山曰凶犁土丘。应龙出南极,杀蚩尤与夸父。’这句话是可信的。
它依旧是十分平淡,应龙从哪来到哪去,干什么。
然后就完了,没有评论,也不写应龙怎么想的。
基于这句话,以及前面所解读的。
就知道追逐夸父的是应龙了,他杀了夸父,或者害死了夸父。
夸父一路沿着黄河跑,跑到了陕·西,应龙都要赶尽杀绝,最后没办法,夸父往北去找大湖,想傍湖而居,远离中原。
可惜的是,他属于被追杀,跑的太急,水没喝够,也就是补给没带够。
以至于在往北迁徙的过程中,路又不熟,找不到水源,渴死了。
应龙杀蚩尤,杀夸父。说明两边是对立面,蚩尤、夸父是一边的。
而应龙,毫无疑问,是黄帝战胜蚩尤最大的助力。
他是黄帝的铁杆。
炎黄集团战胜了九黎集团,蚩尤的盟友自然都要凉凉。
至少黄河流域,再无夸父氏安生立民之地。
应龙一路把夸父氏赶出了黄河流域,最后死在北上迁徙的过程中。
而这个过程,还顺带完成了一次果树品种的出口。
在北方大泽的附近,被带去了来自中原的桃树品种。
结束,到此为止。
夸父的事,就这么多。
这并非多新鲜的说法,单纯结合夸父神话,以及上古部落氏族需要依水而居,以及应龙杀夸父这一句,随便谁就足够总结出以上的事件脉络了。
我只是想说,山海经中真正冷静的文字,是一丁点夸张也没有的。
完全在以一种俯瞰的视角,去记录了这些。
当然,这样客观的文字,并非全部。山海经中,也有大量带有主观因素的东西,那些在解读时,一律可信度自降一半好了。
不同的经,不同的部分,对一件事甚至会出现多重描述。
并且连称呼都不同,用词也不同,完全就不是一个人。所以这肯定是多个作者分不同时期著作的。
那些带有主观评论的,基本可以认为是较为晚期总结进山海经的,可能属于后人补漏或乱加,这在解读时要单独拎出来算。
而剩下那些,如‘夸父与日逐走……’这样客观的文字。
才是山海经的本体。
而那一部分的出现,要绝对早于列子的时代,也就是战国时期。
因为列子真的有很多故事,灵感来源于山海经。
除去夸父逐日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