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雪片下落到温度高于0度的暖区就融化为水滴,这就是雨。
但是,有云未必就下雨。这是因为云中冰核并不充沛,冰晶的数目太少了。
当时,流行着一种观点:雨点是以尘埃的微粒为“冰晶”,若要下雨,空气中除有水蒸气外还必须有尘埃微粒。
这种流行观点严重地束缚着人们对人工降雨的实验与研究。
因为要在阴云密布的天气里扬起满天灰尘谈何容易。
朗缪尔是个治学严谨、注重实践的科学家。
他当时是纽约州斯克内克塔迪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的副主任。
在他的实验室里保存有人造云,这就是充满了电冰箱的水蒸气。
朗缪尔想方设法地使冰箱中的水蒸气与下雨前大气中的水蒸气情况相同,他还不停地调整温度,加进各种尘埃进行实验。
1946年7月中的一天,骄阳当空,酷热难耐。朗缪尔正紧张地进行实验,忽然电冰箱不知因何处设备故障而停止制冷,冰箱内温度降不下去。他决定采用干冰降温。
固态二氧化碳汽化热很大,在6度时为365。 09焦耳克,常压下能急剧转化为气体,吸收环境热量而制冷,可使周围温度降到7度、8度左右。
当他刚把一些干冰放进冰箱的冰室中,一幅奇妙无比的景象出现了:小冰粒在冰室内飞舞盘旋,霏霏雪花从上落下,整个冰室内寒气逼人,人工云变成了冰和雪。
朗缪尔分析这一现象,认识到尘埃对降雨并非绝对必要,干冰具有独特的凝聚水蒸气的作用。
温度降低也是使水蒸气变为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之后,他不断调整干冰的量和温度高低,发现只要温度降到40度以下,人工降雨就有成功的可能。
朗缪尔发明的干冰布云法是人工降雨研究中的一个突破性的发现,它摆脱了旧观念的束缚。
朗缪尔决心将干冰布云法实施于人工降雨的实践。
1947年的一天,在朗缪尔的指挥下,一架飞机腾空而起飞行在云海上空。试验人员将207千克干冰撒入云海,就像农民将种子播下麦田。30分钟以后,狂风骤起,倾盆大雨洒向大地。第一次人工降雨试验获得成功。
朗缪尔开创了人工降雨的新时代。
根据过冷云层冰晶成核作用的理论,科学家们又发现可以用碘化银agl等作为“种子”,进行人工降雨。而且从效果看,碘化银比干冰更好。
碘化银可以在地上撒播,利用气流上升的作用,飘浮到空中的云层里,比干冰降雨更简便易行。
◆◆◆◆◆◆
nl和干冰等作为“种子的,熊晨飞只能用自己的方法来人工降雨,舒缓旱情…
从这些古代和现代关于人工降雨的知识中,熊晨飞了解到要实现人工降雨需要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
首先,含水云层”的厚度与高度﹐当干旱时万里无云﹐就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
没有“含水云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是不可能人工降雨的。
比如﹐在青藏高原虽然有云﹐但薄而淡﹐含水量很少﹐很难降水。
所以,如果要在寿春实现人工降雨就是需要足够的微小颗粒,才能形成种子上附着水滴。有了足够的种子才能形成云团。
其次,就是需要用人工产生大量正负离子,才能让云层中的正负离子产生反应引发雷电和下雨…
最后,就是需要足够的温差,才能让云天里面的水滴凝结成雨水。
于是,熊晨飞首先,命令手下工匠秘密制作了一个“引雨器”,其实就是一个长三尺直径三寸的铁皮圆筒。
紧接着,他命人在寿春城附近最高的八公山的山顶搭建了一个祭天祈雨的平台。
这样做的秘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