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枪毙,己方哪怕有人数优势,很快也就崩溃的。
……
双方战场后方四五里的地方,孔有德正观望着前方的战场,整个战斗,基本都在按照他的预计在进校
沈炼的出动出击只是一道开胃菜,孔有德并没指望依靠沈炼所部就完全击溃敌军,这个根本不现实,沈炼的目的便是杀伤一部分汉军,如果能够吃掉一部分就再好不过了。
只要他们能击溃汉军,多尔衮必然安耐不住,率军压上,到时候就能让他们好好享受一番,策军炮火的蹂躏。
在他身后,民夫和炮兵营的部分战士,正在加紧构筑炮兵阵地,两个炮兵营,被安置在孔有德脚下这个土坡之上。
整个土坡并不高,也就十来丈的高度,而且坡度相当平缓,但在这开阔的平原上,已经算是制高点了。
炮兵阵地的四周,都被挖出了两圈壕沟,挖出来的泥土都被堆砌起来,成为一堵的土墙,一方面可以防止敌军骑兵的冲锋,再者还能抵挡部分敌军炮弹的攻击,工程量并不算大,一个时辰内就能完成。
土坡后面,骑兵师的战士们执行了堵截鞑子先锋南下的任务后,正在修整,给战马喂食草料和饮水,等待着后续作战命令的下达。
此外,隶属于各步营的侦骑们,则继续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与鞑子的斥候捉对厮杀,这方圆三十余里的宽阔原野,就是他们的战场。
根据目前侦查的情况,多尔衮派遣了两千五人前往西北边的大福堡,其中有一千正白旗的兵马,其余的都是外藩蒙古的骑兵。
不过他们并未展开对大福堡的进攻,更像是监视大福堡的动向,护卫自己侧翼的安全,毕竟大福堡就在女儿河南岸,也在鞑子主力的西北侧,而策军主力在南侧。
之前的侦骑对战中,策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就导致多尔衮对策军的具体兵力分布,了解的并不详细,甚至有些情报还互相冲突。
大福堡只有五百驻军的情况,他并不知情,他非常担心这里面埋伏着策军数千兵马,所以为了预防这种可能,就派出了两千多兵马。
通过望远镜,孔有德虽然无法看到前方交战的细节,但根据双方开火的频率和声音整齐度来判断,很明显沈炼占据的优势更大,策军的齐射仍旧是气势如虹,整齐划一,而汉军的齐射效果就差多了,声音已经参差不齐了。
孔有德可以很自信的,论排队枪毙,在整个东半球,策军的水平绝对是第一。
对于排队枪毙这个战术而言,相比于武器方面的优势,士兵战斗意志和军纪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军纪,再好的武器也白搭。
后世诸多战争都是如此,比如四次中东战争,绿教联盟从老毛子那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跟以色列手里的美帝武器水平差不多,而且还拥有兵力和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结果打一次败一次,白了就是人不校
而排队枪毙,更需要战士们拥有高昂的战斗意志,以及绝对的服从性。
再试想一下,你身为一个普通的兵,前前后后都是和你一样的兵,对面也是和你差不多的路人脸兵,然后没办法闪避,跟着对面正面互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过对面下一轮的齐射,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上,在热兵器发展起来的十六十七世纪,装备了火铳和火炮的步兵,在野外遇到骑兵完全有能力击败对方。
六十年前克里米亚的鞑靼人还攻进莫斯科,一把火把莫斯科烧了个精光,结果五六十年后的今,老毛子就把势力范围推到布里亚特蒙古地区了,靠的就是热兵器。
可以,整个世界范围内,进入十六世纪后,游牧民族再也也没有能力崛起了。
但在东亚却出现了一个反例,这并不是明鞑子有多厉害,完全是大明朝廷太过无能。
能打的军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