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就粮于敌(3 / 3)

的政策走向,李世民知道得更多,圣人想修的直道,远远不止这两条,第一条修往突厥王廷,是为了安定北方,第二条直道修往岭南,当然,到了南方,直道会长出很多岔来,交通其它各道。一来是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控,二则是为了交通便利,更方便的调集南方的物资支援北方的战争;还有一点则是给神霄王收集石头……。

除了这已经公布出来的两条,还有第三条是修往高句丽的,这条路马上就会提上日程,因为东征高句丽在即,为了支援东征木洲的秦王军队,以及为了以后方便治理高句丽的国土,修一条往东的直道是很有必要的。

第四条则是修往天府之国蜀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蜀地其实离长安并不算远,但复杂的秦岭地形却让天府之国与长安之间有了一道天堑;为了能打通一条从长安经蜀地,此直道往西可以控制土蕃国,往西南则可以控制林邑、安南。甚至还能为以往西征天竺国做准备。

在皇宫那面墙上的地图上,圣人还画了更多的道路,只是那些都是远景目标了,可能终其一生都未必能办到。

对于修直道一事,房玄龄点头赞道:“以阉俘修直道,再无征发民夫之疾,此仁政也;”

杜如晦却是摇头道:“于我中原百姓而言,确仁政也,只是阉俘亦需吃食,粮草固不可少;彼处多三十余万人马消耗,则我处粮草征集不易。况且北地俘虏还在不断运往长安,粮草只怕会更吃紧!”

李世民道:“我知东征不易,诸卿当共勉之;粮草一事,我会与圣人求助,或可让东征军就粮于敌。”

轻松的一句就粮于敌,却不知道要让多少高句丽人家破人亡了。